每天阅读30分钟是否足够?
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,2015年在传统纸质媒介中,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日阅读时间为19.69分钟。
而本报问卷结果显示,67%的株洲受访者高于上述标准——每日阅读时间超过30分钟。
“这些年株洲阅读氛围日益浓厚,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。”市儒学会会长童心认为,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这个结果也令人欣慰。
与之相对,有32.9%的受访者每日阅读时间低于30分钟。“读书的时间虽然因人而异,但阅读时间越长肯定越有利于读者获得书中更多的营养。”童心说。
市新华书店副总经理黄咏军则认为,每日30分钟的阅读时间,远远不够。“‘碎片化’”阅读时代,要加长阅读时间,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,提高阅读效率。”
“倡导市民增加阅读时间的同时,要进一步倡导人们坚持阅读,尤其是人文阅读。”童心说,市民要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。
读工具书证明阅读趋于深入化?
阅读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访者对书籍的兴趣,阅读种类则能一窥株洲人的阅读层次。
众所周知,文学类读物、报纸杂志,长期受大部分市民青睐。在本次问卷结果里,发现了一个新现象——勾选“工具书”一栏的受访者为30.34%。
在市内某工厂上班的焊工张卓,参加工作不满一年。“我不仅把教科书带到单位,还经常买各类专业书籍给自己‘充电’。”他说,周围很多新同事都是这样。
“普通工具书包括《辞源》《说文解字》和各专业书籍。工具书阅读率增加,这说明市民阅读逐步系统化、深入化。”童心认为,占比达到36.32%的历史笔记选项也能进一步说明株洲人阅读层次的提高。
事实上,文学、历史笔记、报纸杂志3个选项的结果统计数据相差无几。那么,在选书方面,大众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?
市图书馆馆长黄小平认为,名人效应影响巨大。“比如余秋雨先生来株洲做一次讲座,停留时间不足20小时,新华书店有关余秋雨的书就脱销了。”黄小平介绍,市民阅读类型与时下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“除了政府引导外,媒体对大众阅读选择的影响也不能忽视。”黄小平说,“连续一个月的报道直接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,引导了整个社会的阅读积极性。”
在“读什么书”这件事上,上述业内人士均表示,阅读不分高低,只要用心去读,去思考,任何书籍都能给予知识,在阅读中应学会独立思考,对作者的价值观要有审视态度。
浅阅读一定是坏事吗?
63岁退休教师罗永田是爱书之人,现在他每年订阅报纸杂志的费用在1500元左右。在他读过的书上,几乎每页都有标注,密密麻麻。
调查数据显示,28.21%的受访者能像罗永田这样“边看边打记”。
《2015年湖南省城市居民阅读指数》显示,株洲城市阅读指数得分为69.33分,仅次于长沙,位列全省第二。该报告称,株洲市民阅读行为表现较好,阅读量和阅读态度得分较高。而问卷结果,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上述论断。
“读书一定要打记,才能按图索骥找到好书。”罗永田说,打记更是为了记住不同观点,相互印证独立思考之后,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。“打记将有效避免浅阅读。”
“浅阅读”已成为众人讨论的重点。有26.92%的受访者表示,读书时只是“随便翻翻”。而这种“随便翻翻”恰恰是跳跃式的浅阅读方法。
“浅阅读现象会长期存在。”黄小平认为,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,在信息量、信息渠道呈指数化增长的当下,浅阅读不可避免。
但电子阅读就是浅阅读吗?黄咏军一口否定了这样的说法,他认为,人的思考不会被阅读形式所左右。
事实上,电子阅读也可以深阅读,并且其便捷性、灵活性原非传统阅读方式所能相提并论。
黄小平坦言,虽然深入阅读有利于人们思维训练,但电子碎片化阅读对全民阅读的确有推动作用,且能够拓宽个体知识面,并为人们阅读提供了便利。
|